岱宗如何,泰山为啥称岱宗( 二 )



“齐鲁青未了” ,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 真是惊人之句 。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 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 泰山之南为鲁 , 泰山之北为齐 , 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 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 , 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 , 并认为无人能继 , 是有道理的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两句 ,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 “钟”字 , 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 ,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 由于山高 , 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 , 所以说“割昏晓” 。 “割”本是个普通字 , 但用在这里 , 确是“奇险” 。 由此可见 , 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 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两句 , 是写细望 。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 ,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 可知时已薄暮 , 诗人还在望 。 不言而喻 ,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这最后两句 ,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 “会当”是唐人口语 , 意即“终当要” 。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 , 翠盖朱轩临上春 。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 , 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 , 如“此生那老蜀 , 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 , 便欠准确 , 神气索然 。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 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 , 并说“杜子心胸气魄 , 于斯可观 。 取为压卷 , 屹然作镇 。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 , 在创作上“气屈贾垒 , 目短曹刘墙” , 正是一致的 。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 并刻石为碑 , 立在山麓 。 无疑 , 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衡山派的岱宗如何 , 能否和独孤九剑相提并论? 衡山失传的绝学岱宗应该是抵抗不了独孤九剑的 , 因为独孤九剑已经是武学上的最高境界了 , 奥妙已经达于极点 , 施展开来天下无敌 , 以无招胜有招之式大破天下武学各种招式 , 乃是金庸笔下最强的武学 , 即使是太极剑法也是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 像是无论是衡山失传的绝学岱宗 , 还是其余各门各派的失传绝学 , 都是已经被魔教十长老在临时之前所破解 , 而他们的修为上还是达不到独孤九剑的境界 。

令狐冲跟风清扬学剑 , 除了学得古今独步的“独孤九剑”之外 , 更领悟到了“以无招胜有招”这剑学中的精义 。 这要旨和“独孤九剑”相辅相成 , “独孤九剑”精微奥妙 , 达于极点 。 独孤九剑”施展开来 , 天下无敌 , 令狐冲若不容让 , 那婆婆早已死了七八次 。 又拆了数招 , 那婆婆自知自己武功和他差得太远 , 长叹一声 , 住手不攻 , 脸上神色极是难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