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定古钱币,古钱币鉴定几十招( 七 )


7、辽代钱币风格 。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 , 钱文旋读 , 字含八分 , 笔意古拙 , 铜色较红 。 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 , 近一二百年间 , 钱文、形制均一脉相承 , 这说明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统性 。 辽代早期钱币如天显、应历、保宁、统和等存世极少 , 伪造者无从觅得蓝本 , 故伪钱亦少 。 有一种统和元宝伪品 , 与辽代风格相去甚远 , 亦易识别 。
8、金代钱币风格 。 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 , 这与金人掌握了宋陕西炉的铸钱技术力量有关 。 金代的泰和通宝揩书大钱极为难得 , 数十年来 , 只发现二种版别 , 其书体甚佳 , 轮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 。 曾见一种模仿细字版的伪钱铸得较好 , 显系用真钱翻铸而成 , 但为了掩盖新铸痕迹 , 外轮被敲击变形 。 小平楷书泰和通宝多数为白铜质地 , 亦甚难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钱未见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确有真品 , 然存世极罕;承安宝货铜钱未见真品 。
9、元代钱币风格 。 元代通行纸钞 , 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 , 铸额均少 。 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 , 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 , 旧称供养钱 。 元末的至正权钞币值愈大(即钱形愈大) , 面背错范没有对准所致 , 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于一边的现象 , 但出于自然 , 无造作气 。 其背文笔画较繁 , 含糊不清者居多 , 伪造者常用真钱翻铸 , 由于翻造不精 , 背文模糊 , 与真者大相径庭 。 也有一种伪品虽刻意摹仿 , 背文特别清晰 , 同样失去原钱雄浑自然的风貌 。 历朝铸钱除特使情况外 , 铸量以千、万贯计 , 必然是熟练工人才能胜任 , 他们按工序放手操作 , 不若作伪者肆意模仿 , 顾此失彼 , 弄巧成拙 。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 , 不仅书体极佳 , 铸造亦精 。 大义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 , 故有“精天定 , 滥大义”之称 。 大义通宝偶而也有精美者 , 但为数极少 。 以上五种都有伪品 , 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启和龙凤 。 有一种天启通宝伪钱是取天定通宝改“定”作“启” 而成 , 伪劣品的“天”、“通”、“宝”三字与“启”字有明显的不协调感 。
10、明代钱币风格 。 明代钱币 , 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 。 早期狭轮 , 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 , 钱文以宋体为主 。 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 , 当时各局均有铸造 , 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 , 版别较多 , 如“通”字就有单、双点之分 , 背有纪值、纪地及光背等数种 , 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 , 书体各不相同 , 存世多寡悬殊 。 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济、鄂版 , 以致面背文字不符 , 暴露了弱点 , 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 。 又如伪钱天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 , 天顺在弘治之前 , 属明代的早中期 , 不应出现明末的钱风 , 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 。 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 。 一律称通宝 , 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 , 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 。 直至咸丰发行大钱时有恢复了元宝、重宝之称 。 二、古钱的铜质铜色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数种 。 紫铜的含铜量最高 , 一般在90%以上 , 颜色紫红 。 青铜属铜锡铅合金 , 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种 。 黄铜指铜锌合金 , 其色有淡黄、金黄之分 。 白铜指铜 合金 , 多见于近代机制币 。 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 , 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 , 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 。 它仍是一种青铜 , 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 , 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 , 现仍称为白铜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