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溶洞的条件( 五 )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 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 , 后者可溶于水 , 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 , 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

按其发育演化 , 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 , 形成溶沟(或溶槽) ,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 , 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 , 形成溶洞 。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 , 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 , 称坍陷漏斗 ,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 , 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

6)地面上升 , 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 ,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 , 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 桂林的象鼻山 , 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 在广西境内 , 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 , 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 , 位于肯塔基州境内 , 洞深64km , 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 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 , 窄的地方象长廊 , 高的地方有30m高 , 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 , 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 雨季 , 整个洞内都有流水 , 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 , 形成瀑布;旱季 , 局部地区有水 , 成地下湖泊 , 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 , 不妨称无底潭 。
中国现知最长的溶洞是湖北利川县腾龙洞 , 长约40千米;最深的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 。 深430米 。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 , 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 , 如桂林的七星岩、芦迪岩等 。 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 , 深612m , 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 , 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 , 美名十八罗汉 , 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 , 也有一定规模 。 周口店的龙骨洞 , 洞虽不大 , 却是我们老祖宗的栖身地 。
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 , 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 , 由于水分、压强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 , 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而又美丽的地貌 。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 , 被侵蚀的程度不同 , 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 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
Ca(HCO3)2=CaCO3↓+CO2↑+H2O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 。 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 。
扩展资料

我们常见的洞穴是喀斯特洞穴 , 也称溶洞 。
喀斯特洞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中 , 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钙、镁 。 世界上出露的碳酸盐岩约占陆地面积的20% , 主要集中分布在中美洲、环地中海和中国西南 。 中国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为50万平方千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