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戏剧有哪些,戏剧是戏曲吗( 五 )


五、中国古典戏剧
(一)戏剧的发展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 《诗经》里的“颂” , 《楚辞》里的“九歌” , 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 , 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 从汉魏到中唐 , 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 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 中唐以后 , 我国戏剧飞跃发展 , 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 宋代的“杂剧” , 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 , 从乐曲、结构到内容 , 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 到了元代 , “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 , 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 , 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
(二)语言的构成
曲词、宾白、科介 。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 曲词以一人主唱的形式进行 。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 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
科介: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指示(舞台说明) 。
科范或叫“科”“介” , 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 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 此外 , 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 , 用以概括全剧思想 , 提出本剧剧名 。 例如 , “秉鉴持衡廉访法 , 感天动地窦娥冤” 。 末句是戏的全名 , “窦娥冤”则是简名 。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 。 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 , 南昌宫、仙吕宫 , 黄钟宫 , 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 , 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 , 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 , 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 古代戏曲 , 鉴赏重点是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
(三)元杂剧的角色
末:男角 。 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 如张生 , 陈最良 。 老年男子叫外末 , 如监斩官 。
旦:扮演女性人物 。 正旦(扮演年轻的女主角)、小旦、搽旦 。 正旦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 。
净:俗称“花脸”“花面” ,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 如《窦娥怨》里的公人 , 张飞 , 李逵 。 有的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 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 , 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 , 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 。 监斩官——外末 。
杂:又称“杂当” 。 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 。 如:蔡婆婆 。
卜儿:扮演老年妇女 , 如《窦娥怨》里窦娥的婆婆 。
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 , 分正末 , 副末;女角称旦行 , 分正旦 , 副旦;净行 , 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 , 有男有女 , 分正净 , 副净;杂行 , 包括孤(官员) , 孛老(老年人) ,  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 , 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 , 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