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山上寻找金矿石( 三 )



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末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 , 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 ,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 , 目前该矿已有日处理500吨矿石的选厂 。 小秦岭矿金矿主要采区是文峪上官 , 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太华群 , 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 , 科学家们发现金矿都产在脉岩中 , 称作含金石英脉 。 迄今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多条 , 有30多条长度在千米以上 , 一般长达数百米 , 厚0.4~1.5米 。 吉林省的夹皮沟金矿主要产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中的含金石英脉 。 该矿从19世纪初开采 。 六十年代以来 , 又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 。

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 , 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 。 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 , 金粒细小而且分散 , 但矿床的规模大 , 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 , 可以获得很高产量 。 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甘这两个“金三角”地区 , 前者尤以贵州为最重要 , 目前已发现板基、戈塘等7个较大矿床 , 其次为桂西北 , 也先后发现了金芽、高龙等矿床;后者以川西北地区最重要 , 已有松潘、南坪等5个较大金矿采区 。 科学家们认为 , 在沉积型金矿形成过程中 , 有机物成矿(即生物成矿)的机制不容忽视 。 在漫长的沉积期 , 许多海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以及干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并富集Au元素 , 形成富有机质的金源岩 。 以后 , 通过有机质的还原再使Au从各种搬运流体中沉淀富集 , 形成金矿床 。

第三大金矿类型是火山岩型金矿 。 其中台湾基隆金瓜石金矿陆相火山岩型金矿最为典型 。 清光绪年间就已开采 , 最为鼎盛时期年产黄金2.6吨 , 铜7000吨 。 矿床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砂质岩所夹的安山岩中 , 为裂隙充填交代型 。 此外还有侵入岩及外接触带型金矿床 , 但重要意义不如前述三种 。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 , 在进入新千年后 , 我国的金矿科研更加深入 , 很多大型或超大型金矿的探明是我国金矿开发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 近年来 , 我国黄金消费总量达420吨 , 占亚洲总消费量的65% , 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左右 。 我国金矿地质找矿工作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时期 。
金矿怎么发现 1、首先应关注硅化带、石英脉、次生石英岩 。 这是因为金矿化均与硅化关系密切 , 可以说无硅不成金 。 当然不是所有的硅质体都产金 , 但含金的硅质体大多为烟灰色 , 水色好 。 这是因为含金的硅质体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 , 因硫化物极细 , 故使石英呈烟灰色 。 特别是页片状石英脉(其内可含多条黑色条带如炭质与细粒硫化物的混合物)含金性好 。 即便是少硫化物的明金型石英脉 , 在出现金矿包时 , 往往都有硫化物如辉锑矿、辉铋矿、车轮矿、毒砂、鱼子状铅锌矿等存在 。
2、其次关注断裂构造带 , 特别是韧性剪切带 。 金矿化无一不与断裂有关 , 可以说无构不成金 。 尤其是要关注超糜棱岩、糜棱岩、微砂糖状似石英岩、滑石菱镁片岩 , 它们往往是富金矿体所在 。 巨型至大型断裂带本身的含金性往往不佳 , 而旁侧的次级断裂带往往是金矿体产出部位 。
3、要注意铁帽、褐红色、褐黄色残坡积物及碳酸盐的溶沟溶槽堆积物的含金性查定 。 它们不但本身可成为铁帽型、红土型金矿 , 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矿的寻找 。
4、要注意在锑矿、汞矿、砷矿(特别是雄黄矿、雌黄矿)区找金 , 就锑矿而言 , 它既可与金共生构成锑金矿床;也可分离 , 但相距不远 , 故有“不在其中 , 不离其踪”之说 。 部分铅锌矿的外围也可找金 , 如青城子铅锌矿外围;铜矿床的下部 。 铜镍硫化物矿床蚀变带也是找金的好去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