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类似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 )


在三国中 , 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 ,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 , 徐庶 , 荀彧 。
三、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 。
四、举例
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 , 他就是上马金 , 下马银 , 也别想把我买动 。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这句话是谁说的? 一说是关羽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 , 不得已降了曹操 。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封侯赐爵 。 但关羽不为所动 , 最后挂印封金 , 不辞而别 , 过五关斩六将 , 与刘备、张飞相聚 。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
一说是徐庶
许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抓, 选择了孝,而投降曹操 ,结果他母亲因为他不忠义而羞愤自杀 ,许庶无法离开曹营,于是便说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这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由来,在赤壁之战时,凤雏先生献连环计,被许庶识破 ,可并未告诉曹操 ,导致曹操惨败,在他和凤雏先生说话的时候, 说凤雏先生的计策很毒 ,凤雏先生问他为什么没告发他,他自己所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所以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许庶 .

虽然徐庶说过这样的话,但后人普遍认为“身在曹营 , 心在汉”说的是关老爷.
“身在曹营 , 心在汉” , 说的是谁?他为什么在曹营 , 他和汉有什么关系? 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 , 并非指徐庶 , 而是说关羽 。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 , 不得已降了曹操 。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封侯赐爵 。 但关羽不为所动 , 最后挂印封金 , 不辞而别 , 过五关斩六将 , 与刘备、张飞相聚 。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 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 , 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 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 , 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 , 心却向往另一方 。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 , 曾做过刘备的军师 。 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 , 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 临行前 , 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 , 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 ”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内容作者都过于夸大 , 有作者自己的倾向 , 比如把孔明的夸大和过于诋毁曹操 , 也有很多和正史不一样的地方 , 我们只能把它当一个剧本来看 , 真实的内容还是要看正史 , 易中天品三国就很不错 , 能告诉你好多《三国演义》里见不到的真实情况 , 还不枯燥 , 能带你认识一个全新的三国 , 也能改变你对很多人的看法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 。
身在曹营心在: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汉语成语 , 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 , 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
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记载 , 关羽和刘备走散后 , 被曹操留在营中 , “封侯赐爵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上马一提金 , 下马一提银” , 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 , 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 , 遂挂印封金 , “过五关斩六将” , 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
用法
复句式 , 作谓语、分句 。 含褒义 。
扩展资料
反义词
同心协力:
意思是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 。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 , 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