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最古之时食潍坊治是谁提出来( 二 )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 。 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
方言资料,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我国方志修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旧志多达八千种以上 。 所谓“志载百科,事及古今”,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价值巨大 。
旧志中的“方言”包括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两大类,其中汉语方言是主体 。 宋元之前,方言相关内容尚未纳入方志载记框架之中;大约从明朝开始,修撰者开始有意识地把方言词语、方音、俗语、歌谣等作为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记录 。 方志修撰者多为当地学术或文化名流,以当地人记录当地方言、方音,准确性相对较高 。
这些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极大弥补了我国传统文献中对方言记录的不足,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也为历代小说戏曲文献中方言俗语的释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料 。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呢? 是李斯提出来的 。
提出事件过程
秦代的教育制度,源自于法家的教育主张 。
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继前丞相王绾之后,再次建议始皇遵从古道,分封子弟,以对付万一出现的功臣篡权 。 丞相李斯反驳说,不注重现实问题,却去倡导学习古人,定会使人心浮动 。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国以外的列国史书,都应焚毁;除博士官外,私藏百家之书、私议百家学说者,都应该受到惩罚 。
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性的,与政治无关的书可以保存 。 想学习法律的人,只能以吏为师,在实践中掌握 。 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 。 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
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典章文物,俱掌于官府;礼、乐、射、舞器,都藏于宗庙 。 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专为官有,教育非官莫属,非官莫能 。
当时也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 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育冲破了“以吏为师”的局限 。 至秦朝,为了统制舆论,钳制思想,又在全国确立了“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 。
“以吏为师”的算盘大致是这样打的:吏是层层挑选任命的,吃着皇粮,拿着俸禄,毕生的富贵前程都在上司手里攥着,应当能够唯上之命是从 。
吏的利益是与政权兴替拴在一处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应该不会做出损害政权的事情来;吏所受的训练是熟悉法律条文或政府的诏令,然后照章办事,不越雷池,因此应该不会想入非非,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