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李渔是谁,李渔杯是什么( 三 )


顺治八年(1651)李渔被推为宗祠总理 , 手订下李氏宗祠《祠约十三则》 , 又主持修了《龙门李氏宗谱》 , 深受村民敬重 。 这一年 , 李渔在一次兴修水利过程中介入了与生塘胡村的一场词讼之中 , 后因“胡姓刁诈 , 事不如愿 , 结讼中止” 。 此事使李渔萌发了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 。 于是他写下《卖山券》 , 卖去自己悉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 , 举家移往杭州 , 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 李渔为其在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 , 并在此暂居下来 。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 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 , 但初来乍到 , 人生地不熟 , 尽管有朋友的接济 , 但仍然举日维艰 , 穷途欲哭 , 处境十分尴尬 。 然而 , 李渔并没有气馁 , 他知道 , 偌大的杭城 , 定有他的谋生之道 。 一段时期 , 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 他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发现 , 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 , 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 , 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 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 , “卖赋以糊其口” , 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家人生计 , 另外一方面还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脚跟 , 隐逸于市井间 。 主意一定 , 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 , 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
他以旺盛的创作力 , 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 , 视为末技 , 但由于通俗易懂 , 贴近市民生活 , 寓教于乐 , 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 , 所以 , 作品一问世 , 便畅销于市场 , 被争购一空 。 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 , 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 , 成为抢手货 。
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 , 一意求新 , 不依傍他人 , 也不重复自己 。 他努力发现“前人未见之事” , “摹写未尽之情 , 描画不全之态” , 故事新鲜 , 情节奇特 , 布局巧妙 , 语言生动 。 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 , 同情贫穷的下层人物 , 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 , 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批判假道学为主题 , 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后人在评论他的小说成就时 , 称他的《无声戏》、《十二楼》两个短篇小说集是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 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 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 , 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 , 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 , 但编写时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 。 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 , 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 。 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 , 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 , 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 因此 , 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 , 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 , “北里南曲之中 , 无不知李十郎者” 。 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 , 通俗易懂 , 故遍行于坊间 , 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 。 从1651至1668年 , 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 。 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 , 此书一经问世 , 便洛阳纸贵 , 抢购一空 , 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 , 为本朝(清朝)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