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春夜喜雨的作者是谁,惠崇春江晓景中蒌蒿是什么意思( 三 )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参考资料:)(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家庭成员


作者:佚名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人杜审言 。 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 。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 。 后转洛阳丞 。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 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 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 。 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 。 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 。 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 。 但不久又被诏回 。

父母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 。 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 。 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 。 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