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为:春晓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春晓的作者是谁?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 ,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
原文: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 , 意境十分优美 。 诗人抓住春天的
李桦作品
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 , 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 , 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 , 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 , 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 , 一觉醒来 , 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 诗人惜墨如金 , 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 , 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 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 , 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 , 如今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 , 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 , 而当是轻风细雨 , 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 , 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 , 并不可恨 。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 , 带走春光 , 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 ,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 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 , 还在于它贴近生活 , 情景交融 , 意味隽永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 本名浩 , 字浩然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 世称孟襄阳 。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 因他未曾入仕 , 又称之为孟山人 。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 曾隐居鹿门山 。 40岁时 , 游长安 , 应进士举不第 。 曾在太学赋诗 , 名动公卿 , 一座倾服 , 为之搁笔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 , 适逢玄宗至 , 浩然惊避床下 。 王维不敢隐瞒 , 据实奏闻 , 玄宗命出见 。 浩然自诵其诗 ,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 玄宗不悦 , 说:"卿不求仕 , 而朕未尝弃卿 , 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 后漫游吴越 , 穷极山水之胜 。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 , 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 , 为他延誉 。 但他不慕荣名 , 至期竟失约不赴 , 终于无成 。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 不久 , 仍返故居 。 开元二十八年 , 王昌龄游襄阳 , 访孟浩然 , 相见甚欢 。 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 , 医治将愈 , 因纵情宴饮 , 食鲜疾发逝世 。
孟浩然生当盛唐 , 早年有用世之志 , 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 , 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 , 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 , 说他"骨貌淑清 , 风神散朗;救患释纷 , 以立义表;灌蔬艺竹 , 以全高尚" 。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 , 题曰:"浩然亭" 。 后人因尊崇他 , 不愿直呼其名 , 改作"孟亭" , 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 , 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
推荐阅读
- 娱乐知识|掩日是谁,掩日为什么打不过卫庄
- 娱乐知识|缠中说禅是谁,缠中说禅真实身份
- 娱乐知识|哈林是谁,哈林是庾澄庆吗
- 历史地理知识|欢乐颂里的大桥是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颧骨长斑是哪里不通畅,颧骨两侧有斑是什么问题
- 历史地理知识|广西最乱的地方是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实验小学校长是谁图片,原平市实验小学校长
- 历史地理知识|诸葛八卦村在哪里,诸葛八卦村在哪里哪个省
- 历史地理知识|长沙妇幼保健院在哪里,湖南省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地址
- 历史地理知识|杭州儿童医院在哪里,杭州省立儿童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