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李白杜甫是哪个朝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 二 )


杜甫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 , 字子美 , 汉族 , 本襄阳人 , 后徙河南巩县 。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 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 虽然躲避了战乱 , 生活相对安定 , 但仍然心系苍生 , 胸怀国事 。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 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 但后来声名远播 ,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白居易和李白还有杜甫他们是一个朝代的吗杜甫(712年—770年) , 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 朋友关系 。
天宝三载(744年 , 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 ,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 在这里 , 他遇到了杜甫 。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
此时 , 李白已名扬全国 , 而杜甫风华正茂 , 却困守洛城 。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 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 在洛阳时 ,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 访道求仙 。 同年秋天 ,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 借古评今 。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
然而 , 三人各有大志 , 理想相同 。 三人畅游甚欢 , 评文论诗 , 纵谈天下大势 ,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
扩展资料:大历三年(768年) , 杜甫思乡心切 , 乘舟出峡 , 先到江陵 , 又转公安 , 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 , 泊舟岳阳楼下 。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 凭轩远眺 ,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 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 , 国家多灾多难 , 感慨万千 , 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 , 不但不能北归 , 还被迫更往南行 。 大历四年正月 , 由岳阳到潭州(长沙) , 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 , 复折回潭州 。
大历五年(770年) , 臧玠在潭州作乱 , 杜甫又逃往衡州 , 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 , 但行到耒阳 , 遇江水暴涨 , 只得停泊方田驿 , 五天没吃到东西 , 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 , 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 , 这时洪水又未退 , 杜甫原一心要北归 , 这时便改变计划 , 顺流而下 , 折回潭州 。 大历五年(770年)冬 , 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 时年五十九岁 。
上元二年(761年) , 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 在金陵 ,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
上元三年 (762年) , 李白病重 , 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 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