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胃下垂是怎么引起的,胃下垂怎样把胃提上去( 四 )



脾肾阳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 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 畏寒肢冷, 渴不喜饮, 胃脘不适, 不思饮食, 食后饱胀, 腹胀矢气, 苔白而润, 舌体肿大, 脉沉细弱 。 治以温中健脾, 补气冲阳 。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附子、炮姜、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柴胡、当归、佛手、木香 。 水煎, 日1剂, 分3次服 。

胃下垂有哪些外治法??
(1)推拿法
腹部取穴:鸠尾(剑突下0.5寸)、中脘、气海、天枢, 仰卧位, 术者站于患者右侧, 以推揉鸠尾、中脘为重点, 循序往下至腹部, 以脐周天枢、气海为重点按揉, 并用托法, 即医者四指并拢, 根据胃下垂的程度不同, 自下而上托之 。 再以摩法在腹部治疗(逆时针方向操作)14分钟 。
背部取穴:肝俞(背部第9胸椎旁1.5寸)、脾俞(背部第11胸椎旁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旁1.5寸) 。 患者取俯卧位, 以轻揉的滚法, 沿脊椎两侧操作, 重点在胸6~12两旁的穴位, 然后在脾俞、胃俞按揉10分钟 。
( 2) 针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向下斜刺外陵, 气海向下斜刺关元 。 用补法, 留针10~20分钟 。 恶心呕吐, 配上脘、内关, 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20~30分钟, 和中降逆;如合并有溃疡病, 可配巨阙、内关、公孙、脾俞、胃俞, 用补法, 留针10~20分钟, 以温中止痛;阳虚灸关元、气海;阴虚者加阴陵泉、太溪;气虚加足三里 。
胃下垂是怎么回事? 胃下垂多因长期饮食失节, 或劳倦过度, 致中气下降, 升降失常所致 。 患者常感到腹胀(食后加重, 平卧减轻) 恶心 嗳气 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及节律性, 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 偶有便秘 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 。
胃下垂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病理
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 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 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 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 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 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 。
发病原因
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个因素: 1、横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 2、腹肌力量, 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 3、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 凡能影响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 如膈肌活动力降低, 腹腔压力降低, 腹肌收缩力减弱, 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 均可导致下垂 。
发病机制
由于病因及原发性疾病和体质的不同, 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韧带松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异, 其下垂程度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同 。 如无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脏器下垂, 其悬吊、固定脏器的组织韧带全部为低张力 。 而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卧少动者, 往往是腹肌张力下降, 膈肌悬吊力不足和胃肝韧带松弛为主, 常不合并全身脏器下垂 。 .病因病理
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 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 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 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 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 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 。
发病原因
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个因素: 1、横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 2、腹肌力量, 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 3、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 凡能影响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 如膈肌活动力降低, 腹腔压力降低, 腹肌收缩力减弱, 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 均可导致下垂 。
发病机制
由于病因及原发性疾病和体质的不同, 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韧带松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异, 其下垂程度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同 。 如无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脏器下垂, 其悬吊、固定脏器的组织韧带全部为低张力 。 而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卧少动者, 往往是腹肌张力下降, 膈肌悬吊力不足和胃肝韧带松弛为主, 常不合并全身脏器下垂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