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介绍( 二 )


【大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介绍】患者改截石位 , 距肛门2cm的前后正中处各作2~3cm的横切口 , 用长弯血管钳在肛门两侧潜行分离做两个隧道将股薄肌从大腿根部切口牵出 , 向上分离 , 再将股薄肌通过隧道拉至肛门前方切口 , 围绕肛门一侧到肛门后方 , 再绕过对侧隧道到肛门前方 , 在耻骨结节处切口牵出 , 股薄肌围绕肛门1周 , 拉紧肌腱、紧缩肛门 , 将肌腱固定于耻骨结节骨膜上最后缝合切口 。 在缝合大腿根部切口之前 , 在股薄肌外侧找到支配股薄肌的神经主干 , 然后将电极板用不吸收缝线固定在该神经主干上 。 刺激器的开关埋藏在乳房下方的皮下 , 电极板与乳房下方刺激器的开关通过皮下隧道的电线来连接 , 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体外磁铁来控制刺激器的开关 , 经常保持对股薄肌一定频率及强度的刺激 , 防止股薄肌萎缩 。


(六)皮片移植肛管成形术:

适用于肛管皮肤缺损和黏膜外翻引起肛门失禁者 。 将带蒂皮片移植于肛管内 , 例如S形皮片肛管成形术 。 手术方法:取膀胱截石位 , 沿外翻黏膜边缘作一环形切口 , 与周围组织分离 , 切除多余黏膜 , 以肛管为中心作S形切口 , 形成上下两处皮片 , 上方皮片移向肛管右侧 , 下方皮片移向肛管左侧 , 皮片内侧边缘与黏膜相缝合 , 黏膜缘与皮片可全部缝合 。

大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介绍

文章插图

(七)臀大肌移植括约肌成形术:

应用带蒂臀大肌束围绕肛管替代括约肌 , 如Chestwood(1903)手术 , 将两侧臀大肌各分离出一条宽3cm肌片 , 远端切断 , 近端仍和骶尾部相连 , 将肌片在肛管后方交叉 , 围绕肛管后 , 在肛管前方缝合 , 效果不甚满意 。
手术分两步进行 。
①持续硬膜外麻醉下 , 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 常规作同侧臀部及下肢消毒 , 铺巾 , 在同侧大腿及臀部外侧作L形切口 , 切开皮下及筋膜 , 暴露臀大肌肌腹 , 分离带蒂臀大肌肌束宽约4cm , 连同股外侧肌肌束上半部 , 以便保持其肌束长度(在解剖过程须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及重要血管) , 并保留其带蒂肌束的神经支配及血供 。 通过同侧坐骨结节部皮肤隧道 , 将游离的臀大肌肌束拖到会阴部 , 缝合大腿及臀部皮肤 。
②取膀胱截石位 , 常规冲洗肠腔 , 消毒皮肤 , 在两侧坐骨结节内侧各作半月形切口暴露坐骨结节部滑膜 , 通过两个切口向前至会阴部 , 向后在尾骨坐骨尖水平作皮下潜行性隧道 , 在作皮下隧道时切忌戳破直肠肠壁及肛管 。 将游离的带蒂臀大肌通过皮下隧道围绕直肠下端肛管一周 , 并保持其一定的紧张度 。 将游离臀大肌肌束固定缝合于双侧坐骨结节滑膜上 。 缝合皮肤 , 必需置引流 。


治疗先天性或外伤等原因造成肛管不能控制大便的多种手术方法均得不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 许多学者主张作腹壁结肠造口术 。 早在1952年 , Pickrell曾报道利用带蒂神经血管的肌薄肌移植 , 肛管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肛门失禁 , 其主要优点是肌力较强 , 收缩大腿时可产生收缩肛管作用 。 1982年Proshian提出用臂大肌重建肛管括约肌 , 其肌力优于股薄肌 , 无严重感染 , 转移的带蒂血管神经的臀大肌肌束未因感染而引起纤维化 , 是保证转移肌束起到收缩括约肌功能的重要因素 , 所以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为了有效预防感染 , 获得手术成功 , 除了在手术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外 , 充分的术前准备亦是十分重要的 , 术前增加营养 , 增强病员体质 , 同时必须充分作好肠道准备 , 包括清洁肠道及肠道抗生素的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