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的主人公( 二 )



然而 , 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 , 也是十分艰辛的 , 不劳作就没有收获 , 遇到天灾人祸 , 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 。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 , 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 , 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 到六十三岁时 , 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 , 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 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 , 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 。 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 , 一经他写入诗中 , 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 , 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

除诗之外 , 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 , 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 。 在这篇作品中 , 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 , 在那里没有动乱 , 没有朝代变更 , 没有国家君臣 , 没有徭役赋税 , 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 。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 , 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 , 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 , 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 。 在日常生活中 ,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 , 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不为五斗米折腰”指的是谁 陶渊明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 , 就去做了县令 。 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 。 一天 , 上级派督邮来督察 。 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 , 而且要穿好官服 , 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 。 陶渊明忍无可忍 , 说:“我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 , 回乡下种田去了 。 这则故事主要是赞扬有骨气 , 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谁? 一、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 , 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 ,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 , 为官清正 , 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 , 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 , 是义熙元年(405年) 。 那一年 , 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 , 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
2、到任八十一天 ,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 浔阳郡的督邮刘云 , 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 , 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 , 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 否则栽赃陷害 。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
3、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 ,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 说完 , 挂冠而去 , 辞职归乡 。 此后 , 他一面读书为文 , 一面躬耕陇亩 。
扩展资料:
1、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 字元亮 , 又名潜 , 私谥“靖节” , 世称靖节先生 ,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