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勇于“辩”的习惯 。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 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 。 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 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
7、力求“断”的习惯 。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 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 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 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 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
8、提早“学”的习惯 。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 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 。 其中, 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 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 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 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
9、反复“查”的习惯 。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 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 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 。 练习后, 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 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 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
10、客观“评”的习惯 。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 。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才能评出自信, 评出不足, 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
11、经常“动”的习惯 。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 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 在教学中, 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 以动促思,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 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
12、有心“集”的习惯 。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 。 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 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 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 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 反复警示自己, 值得提倡 。
13、灵活“用”的习惯 。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 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
以上列举了良好数学习惯培养的主要方面 。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 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 还需要学生有意志, 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只有要求具体, 严格训练, 反复强化, 持之以恒, 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 。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如何查分数,如何查分数初中
- 学习知识|语文如何提高成绩,让语文成绩提高的方法
- 学习知识|如何学好初中英语,英语学习
- 学习知识|如何学好初中物理,物理零基础怎么自学初中
- 学习知识|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 一帆风顺花怎么养 一帆风顺花如何分盆
- 学习知识|如何赏析句子,语文赏析句子答题公式
- 学习知识|如何求平均数,初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 学习知识|tsh偏高怎么办,tsh多高一定影响智力
- 学习知识|成人高考怎么报名,成人高考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