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调控措施( 二 )


另外注意不要频繁更换饲料、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 。 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禁用药物一定不用 。 在免疫方面,妊娠母猪的免疫要避开配种后1个月及产前一周,而且接种动物时要轻防止母猪受应激产生流产 。 在管理方面,尽量单栏饲养、保证充足饮水、保持猪舍适宜温度,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五.哺乳母猪适时断奶,缩短哺乳期长度
哺乳母猪早期断奶是缩短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措施 。 母猪在哺乳期间由于雌激素分泌较少的影响通常是不发情的,在断乳后7d左右出现正常发情表现,综合考虑母猪子宫恢复时间及泌乳量下降时期,一般经产母猪在产后21~28d断奶较为合适,现各猪场也多采用21~28d断奶 。 但对于头胎母猪,一般在产后35d断奶,这样不仅有利于头胎母猪乳房健康而且对提高下一胎产仔数有积极作用 。 在生产实践中,60d断奶的母猪平均每年可产仔1.8窝,而28d断奶的每年可产仔2.2窝,21d断奶则每年可产2.3窝以上,即随着断奶天数的缩短,母猪年产仔窝数提高,可有效地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 。
六.影响母猪生产效率的因素
母猪生产效率的高低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 。 影响母猪生产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母猪的年产窝数、窝产仔数和仔猪的成活率 。 年每头母猪分娩窝数的不同是造成不同猪场之间年每头母猪生产仔猪数不同的最重要因素 。 因此,合理优化母猪的胎次结构、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提高窝产活仔数和个体重,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
七.合理优化猪群中母猪胎次结构
资料显示繁殖母猪理想的胎次结构应呈卧狮型,即胎次曲线中间段越平越高越长越理想 。 首先,调整繁殖母猪胎次结构,一般通常认为最佳结构为:1胎占20%、2胎占18%;3~5胎占47%(3胎占17%、4胎占16%、5胎占14%)、6胎占10%、7胎占5% 。 其次,加强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对妊娠母猪合理分群 。
在青年母猪饲养中关注体型外貌以减少肢蹄发病率,在培育过程中注重营养摄入及生殖需要的营养储备,以减少对一胎母猪的淘汰率;同时,准确把握后备母猪选种留种时间,一般本场自留应在配种前1个月完成留种,外场选购应在配种前2个月完成选种 。
最后,理性的淘汰生产性能落后的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后无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断奶后2个月无发情表现、泌乳性能不好的母猪、连续2胎产仔数在5头以下的母猪、习惯性流产或子宫炎久治不愈的母猪、产后瘫痪或患肢蹄疾病影响配种的母猪、7胎以上生产性能下降的母猪,都应及时淘汰 。
八.尽量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母猪繁殖过程一般包括配种、怀孕和泌乳三个阶段,从母猪开始配种到所产仔猪断奶称为一个繁殖周期 。 母猪妊娠期长度相对稳定(平均114d),所以要缩短繁殖周期,必须从配种期和哺乳期着手 。
九.总结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调控措施】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是决定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良好的管理可以时母猪窝产活仔13头 。 生产管理中应从影响母猪生产效率的因素着手,实行营养调控及技术引入可实现母猪高产仔、仔猪高成活率、猪场高收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