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林:化身“药师”的材料化学家

“我就是想做科学家!”七十年代后期 , 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是很多中小学生的偶像 , “60后”施剑林也不例外 。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 , 但课堂上那个专心致志的小男孩一直坚持梦想 , 最终成为了一名材料化学家 。更神奇的是 , 竟然有一天化身“药师” , 他又踏上为肿瘤病人寻找解药的漫漫之路 。
施剑林:化身“药师”的材料化学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剑林 人民网 王文娟摄
说起癌症 , 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手段就是化疗 , 但化疗药物一般都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 可能有些病人无法耐受 。“能不能不用这样有毒性的药物?”正是这样的一个疑问 , 让施剑林潜心钻研了近二十年 , 提出“纳米催化医学”概念 , 为未来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无毒精准治疗开辟了一条前人从未涉足的新途径 。
“爱国是一名科学家该有的本分”
“六七十年代农村物质极度匮乏 , 生活非常清贫 , 但我是班里少数特别用功、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于是 , 施剑林觉得“唯有加倍努力学习才能不让家人失望 。”仅经过高中两年的苦读 , 施剑林如愿考入了大学 。
“我是1979年的大学生 , 当时的大环境 , 大家对知识和科研兴趣都非常浓厚 , 我印象很深 , 有一篇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的猜想》 , 很受震撼 , 我那时就想做科学研究 。”那一年 , 施剑林入读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无机材料专业 。
38年前 , 本科毕业后的施剑林顺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生 , 并在攻读博士期间 , 追随我国无机材料科学奠基人严东生院士 , 1989年获博士学位 。
上世纪90年代 , 严老师已八十岁高龄 , 依然在一线带领队伍部署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年过九十时 , 他还在开展人工晶体的有关研究和国际合作 。
“严老师真的是活到老 , 做到老 , 贡献到老 , 为科学事业发展贡献一生 。”说起老师 , 施剑林很是感慨 。
严东生院士带给施剑林的 , 其实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 。
“严先生作为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 , 在新中国刚成立就回国工作 , 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施剑林说 , “第一个就是他的这种家国情怀 , 我觉得爱国是一名科学家应该有的本分 。任何一个人 , 哪怕你是学术上再有造诣的科学家 , 也离不开你的国家 。”
1993年 , 施剑林作为访问学者 , 前往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PML实验室深造 。
施剑林:化身“药师”的材料化学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施剑林担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次年回国 , 施剑林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 开启了他无机材料化学的研究生涯 。
2019年 , 施剑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让材料造福人类”
材料科学如何能介入生物医学领域?为什么施剑林团队能够提出“纳米催化肿瘤治疗”新策略?究竟是什么让他确定这个研究方向?
早在1998年 , 施剑林开始接触无机纳米材料 , 致力于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环境应用 。
科研的魅力 , 就是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 并不断深入 。
“让材料造福人类!”是施剑林一直以来的目标 。自2003年起 , 施剑林将介孔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拓展至生命健康领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