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从结构的角度浅谈卓别林电影( 二 )


【卓别林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从结构的角度浅谈卓别林电影】 对,消费,这一概念也许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然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于商品的质疑那样,“消费”这一概念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造,“消费”这一观念的灌输,使得人们开始学会了消费,同时产生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两个群体。那么为什么说是灌输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欲望论。在今天再好理解不过了,我们看了广告,看了电视剧,看了电影的同时,某种欲望便悄然在心中生成。“我也想要…”,使我们的欲望被唤起,成了商品拜物教的信徒。我们也开始劳动,欲望使我们对工作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失去工作的不安使我们胆战心惊……然而,我们试图以下班后的自由时间,为了消除这种不安,以日常生活去冲洗,淡忘不安。但是,日常生活却是已经被资本主义化的“大量消费时代”,我们用消费来消除不安的同时,却又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病情”。借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为了消除我们的不安,我们被导向了消费,然而消费加重了我们的不安,同时我们的不安的一部分。扯远了……收,申明本人不是左翼,亦不属右翼。回到电影,流浪汉学会了抽雪茄,后面没得抽的了,竟开着富豪的车追着去捡别人扔在地上的雪茄抽。吃面条的场景很重要,彩带纷飞,落入流浪汉的盘中,流浪汉把彩带当作面条,带着满脸疑惑的表情咽下,吃进肚子里。富豪告诉取出流浪汉嘴中的彩带,告诉他这才是面条。流浪汉坐下,吃起了面条,露出笑容。一方面,流浪汉学会了什么叫“好吃”,隐喻了学会了消费。另一方面,吃面条这一情节和之后盲女抽毛线的情节相呼应,盲女抽走了卓别林身上的毛衣的毛线,象征了卓别林从富豪那里吃到的面条。卓别林的这种抽丝剥茧般的爱,令人感动地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些物质是哪来的?对,现实很残酷,钱全是富豪那里来的。有钱的绅士,只不过是盲女一个幻想出来的D影像,真实的存在是富豪。所以,作为影片很关键地一点,就是富豪和盲女绝对不能见面。还有一点,流浪汉每次同盲女见面时,都是没有第三者存在的,即便是到了盲女的家里,她外婆也总是不在家。因为外婆一旦在家,幻象就立刻破灭了。外婆的不在,保证了盲女不经过他人的目光,直接去认识流浪汉的可能性。为爱情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给予了我们以启示。…拳击赛的三明治构造啊等等,本来还想谈的,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下次有机会再谈。直接聊最后高潮部分,盲女治好了眼睛,还开了花店。忙碌地车流中,一辆高级轿车停下,一位绅士走下车来,进入店中订花,盲女一愣,以为她心中所盼的他回来了。此处,很多观影者以为盲女治好了眼睛变了,指责她凭相貌取人。其实不然,这里卓别林使用了一个手法。回到前面,卓别林第一次遇上盲女的时候,他是从拥堵的车辆中,胡闹地从别人的车里爬出来的,然后砰的一声关上车门。对,就是嘭地一声,我们听不到。但是,是盲女向流浪汉打招呼的开始,也是有钱绅士的幻象的开始。而片末的绅士下车时也是嘭地一声,她回头看的是车的方向,而不是人。这就是心理学所讲的,阈下刺激物,或阈下知觉。流浪汉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盲女拿他给的钱治好了眼睛,还开了一家花店。这时,流浪汉的花掉落,卖花女捡起花,与开头位置互换。卖花女略带轻蔑地笑,本着同情的眼神,递给流浪汉一朵花,和一个硬币。流浪汉拿了花,拒绝了那一个硬币,急欲离开。女孩拉住了他,强行把一个硬币塞到流浪汉手里。突然,女孩脸色一变。熟悉的手感,you?,流浪汉点点头,指着眼睛说:“You can see now?",卖花女点头说:“Yes, I can see now."一语双关,既是说明恢复了视力,又看清了现实=幻想的破灭。影片在音乐和黑幕中结束,。有人说,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卓别林的无偿地爱,拼了命地付出,无不令人为之动容。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充满幻想的爱情能否禁得起现实的考验,卖花女的爱能否战胜源于欺骗的手段,能否不被虚伪的同情所左右,把纯净的爱坚持到底,亦或是爱的本质将再次被质疑…对于此结局的判断,同时也会反映出观众的爱情观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