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

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药材种植助农增收 。石延寿摄
中新网青海民和12月21日电 题: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
作者 李隽 石延寿
21日 , 冬日暖阳照在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采访人员走进该县地处脑山的古鄯镇尖岭村 , 蓝色棚顶的养殖暖棚、蜿蜒错综的硬化村道、焕然一新的村民院落 , 在草木凋零的季节里显得尤为醒目 。
年过花甲的脱贫户关登利赶着自家的几头牛 , 吆喝着向不远处的草坡里走去 , 一路撒下牧歌声声……
【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尖岭村平均海拔在2100米以上 , 山大沟深 , 土地贫瘠 , 交通不便 。依山而建的民宅零星散落在半山腰里 , 近2000亩的山地是尖岭村里最好的“自然禀赋” 。一代代尖岭村人 , 在这山沟沟里耕作打拼 , 但受着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 村里的幸福变迁就像“龟速”般缓慢 。
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脱贫户孙腊兄为牛添加草料 。石延寿 摄
2016年 , 尖岭村被确定为贫困村 , 全村236户农户中精准识别出74户2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五年中 , 驻村工作队不折不扣落实好精准扶贫政策 , 硬化村道、更换老化自来水管道、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修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危旧房改造、安装路灯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在尖岭村落地生根 。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 , 泥土路变成水泥路、挑水吃变成自来水、危旧房变成了新家园 。”关登利说 , 他们家就是靠着3万多元的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 , 通过养牛走上脱贫致富路的 。
在村里 , 关登利一家是闲不住的“大忙人” , 每年开春种完庄稼后 , 小两口就外出打工 , 老两口勤俭持家忙养殖 , 家境一年好于一年 。如今 , 家里还新添了一辆小轿车 , 一家人的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
在孙腊兄家 , 五间封闭式砖混结构的新住房新颖别致 , 走进堂屋 , 烤箱里的炭火燃烧正旺 , 一家人围坐在烤箱侧旁的沙发上拉着家常 , 盘算着明年的打算 , 满屋子暖意洋洋 。
青海“东大门”民和:“脑山草坡”变幸福家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脱贫户的新家园 。石延寿 摄
“这五间房子是危旧房改造项目扶持下在2017年新建的 , 政府补贴了4.5万 , 让我们这些山里的穷娃娃住上了新房子 。”看着宽敞亮堂的新住房 , 孙腊兄说出心里的感恩声 。
孙腊兄一家5口人 , 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期间 , 在人均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下 , 孙腊兄在家种地养牛增收 , 丈夫谢占祥在外务工挣钱 , 靠着夫妻俩的勤奋 , 2018年如期摘掉了穷帽 。如今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成材成器 , 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
“我们家目前牛存栏12头 , 去年出栏4头牛收入两三万 , 打工收入两三万元 , 家里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孙腊兄满意地算着账 。
村民要致富 , 关键看支部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家存在青海省市监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 , 流转150多亩土地发展中药材产业 , 不仅提高了土地种植效益 , 也为村民在家门口搭建务工平台 。同时每年带领尖岭及周边邻村200余人赴牧区采挖虫草 , 短短的50多天时间让务工村民增收2万余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