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七 )


常常 , 陈冰自己都有些恍惚 , 她觉得那就是格格的家 , 格格就是那个家庭的宝贝 。“家庭寄养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 , 更有归属感 , 也能帮助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
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名患有脑瘫的孤残儿童在涂色 , 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
一个化名改了又改
中午11点不到 , 寄养妈妈们就陆续从村庄的四面八方赶到康复中心 , 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 。
每个教室门口 , 都有老师或者保育员 , 将一个个孩子送到寄养妈妈手中 , 并一对一地交流孩子的康复学习情况 , 叮嘱一些注意事项 。
11岁的脑瘫儿鹏鹏又有了进步 。保育员彭洪花一上午都陪着他进行康复训练 。现在 , 他敢放开彭洪花的手 , 大胆地在桥状康复器材上上下下 。这其中 , 无论是康复中心的保育员 , 还是鹏鹏的寄养家庭 , 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
起先 , 鹏鹏连最本能的咀嚼都不会 , “想吃 , 但不会咬” , 把吃的放进他口里就淌出来 , 擦掉口水 , 再放进去 , 再淌出来 。就是一个简单的咀嚼 , 彭洪花已不记清她和寄养妈妈给孩子反复训练引导了多长时间 。
如今 , 她们互相交流着鹏鹏的情况 , 每天分享着一丝一毫进步带来的喜悦 。
家庭寄养 , 不仅仅是把孩子放进一个家庭这么简单的事情 , 它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到位 , 都可能给孤残儿童带来伤害 。
安秀梅说 , 自己是普通的庄户人 , 以前并不懂什么科学育儿知识 , 养孩子都是糙着养 。自从成为寄养家庭 , 儿童福利院会定期组织安排寄养家长接受专业培训学习 , 涵盖了基础护理、科学养育、康复训练、传染病预防、消防安全等等 。
“现在 , 我们的育儿知识不比城里妈妈少咧 。”安秀梅笑着说 , 村里邻居们互相串门 , 或者凑一起聊天 , 聊得最多的也是自家寄养的孩子有哪些进步 , 听听人家是怎么护理的 , 相互取经 。
儿童福利机构和寄养家庭双重的爱 , 筑造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 努力为这些孩子弥补着原生家庭的缺失 。
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蓝天之家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一间教室内 , 残孤儿童在女老师带领下跳起广场舞 。
陈冰的女儿今年上大二 , 以前常常吐槽妈妈从没给自己开过家长会 , 更不知道自己的老师长啥样 , 倒是跟孤残儿童的老师个个熟得很 , 三天两头打电话或者去学校见面 , 家长会次次不落 。
陈冰自己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自己闺女的老师 , 她哪好意思主动打电话让人家多多关照?但是 , 对那些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寄养儿童 , 她能厚着脸皮不厌其烦地求助给予照顾 。
每次去学校走访 , 与老师沟通完孩子的情况 , 她总会再拜托一番 , “麻烦您多多关注关注我们的孩子” 。“其实人家老师都很照顾这些孩子 , 但自己就是不放心 , 生怕孩子出现什么问题 。”
15岁的格格因为成绩优异 , 今年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录取 。跟她的寄养父母一样 , 陈冰和同事们都兴奋不已 , 奔走相告 。
采访人员采访时 , 为了保护这个女孩 , 大家决定使用化名 。即使是个简单的化名 , 青岛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季芳也是反复斟酌 , 改了又改 , 最后称呼她为“格格” 。“我觉得前几个名字都配不上我们孩子的优秀 , 取名格格 , 正好符合她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 她是寄养家长和我们共同的公主、宝贝 。”季芳给采访人员发来这样一段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