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六 )


有时候走访 , 正巧碰上寄养妈妈给孩子喂饭 。孩子吃不完的 , 或者不想吃的 , 寄养妈妈很自然地就把剩下的食物放进自己嘴里 。“没有感情能做到吗?肯定不能 , 只有爱孩子才能做出来 。”张坤平说 。
想成为寄养家庭 , 有爱心并不是唯一条件 。安秀梅记得 , 当初自己申请寄养时 , 夫妻俩身体是否健康 , 感情好不好 , 邻里关系好不好……这些都是被考察的内容 。
“比如 , 房子要宽敞 , 能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 。爸爸妈妈要善良勤快 , 身体健康 。同时还会对申请人进行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居住条件、申请家庭主要成员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蓝天之家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负责人陈冰说 , 对于每个申请寄养的家庭 , 福利院都会进行细致的检查评估 。
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当放学的时候 , 在张应社区的大街上 , 都能看到寄养父母和孩子们的身影 。
那就是她的家
在蓝天之家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 , 一个个布置温馨的教室 , 被划分为不同能力段孩子的学习康复空间 。
智力水平较为正常的孩子 , 正在一名全科老师的带领下上着历史课 。十几个四肢健全但有智力障碍的孩子 , 正快乐地跟着一名年轻女教师跳《小苹果》广场舞 。跳着跳着 , 看老师停了下来 , 几个孩子赶紧跑上前拉起老师的手 , 将她围在中间 , “快跳 , 快跳……”
陈冰从事儿童福利工作近20年 , 陪伴了一批批孤残儿童长大 。在福利院 , 这些孩子们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 唯独缺乏“一对一”的爱 。这也是儿童福利机构将孩子送到寄养家庭养育的原因 。
“就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家 。”陈冰把“家”这个字说得很重 。
其实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 青岛市儿童福利机构在开展工作中就发现 , 孤残儿童生活在有限的机构空间里 ,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 得不到正常儿童所享有的家庭亲情 , 客观上弱化了孤残儿童的社会属性 , 对其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会造成障碍 。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探索适合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方式 , 2001年6月 ,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也展开了城市家庭寄养工作 。同年 , 经过反复调研考察 , 青岛市儿童福利机构开始在民风淳朴的胶州市张应镇东张应村 , 探索建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 。2002年1月 , 首批33名孤残儿童进入农村寄养家庭 。
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午放学 , 一名寄养妈妈牵着孩子回家 。
戏剧大师萧伯纳曾说 , 家是唯一隐藏人类缺点和失败的地方 , 同时也隐藏着甜蜜的爱 。这些年 , 陈冰和同事们亲眼目睹过许许多多走进寄养家庭、在寄养家庭长大的孩子 , 身上发生的令人感动的变化 。
格格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 母亲是流浪乞讨的智障人士 , 被民政部门救助后不久 , 生下了格格 。当时为了找到格格的生父或其他监护人 , 民政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寻亲无果后 , 格格的母亲被安置到了市社会福利院生活 。为了让格格在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 在她几个月大的时候 , 就被送往寄养家庭养育 。陈冰定期去格格的寄养家庭走访 。
在那里 , 格格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 墙被刷得粉粉的 , 床头摆着各种小女孩喜爱的毛绒玩具……
寄养父母对格格像亲生女儿一样 , 发现格格具有非常好的嗓音条件 , 7岁那年 , 开始鼓励她学习音乐 。像每个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 , 寄养父母在她的身上投入大量心血 , 陪她上课 , 陪她演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浓郁的亲情 , 也养成了格格优秀的性格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