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半岛全媒体首席采访人员 刘笑笑
“我看你对老大老二也没下过这么大的力……”老母亲又上门帮安秀梅照顾孩子来了 , 看到腾出空的闺女在吃冷饭 , 一时忍不住数落起来 。
安秀梅有4个孩子 , 但在他们村并不稀奇 , 她的很多邻居甚至是8个孩子的父母 。他们和普通父母一样 , 天天都在围着孩子转 。只是 , 这些从小在他们呵护中成长的孩子 , 很多跟他们没有半点儿血缘关系 。
这里是距离青岛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胶州市里岔镇张应社区 。青岛市福利院养育的111名孤弃儿童 , 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他们被寄养在75户普通的农村家庭里 , 和普通孩子一样 , 得到了朴素又珍贵的、来自“父母”的爱 。
生了个“三胎”
13年前 , 涵涵只有8个月大 。当这个患有先心病、脑瘫等疾病的小婴儿被抱到安秀梅眼前时 , 她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紧张、爱怜、发憷……
每天早上吃过早饭 , 49岁的安秀梅给家中的儿子涵涵和女儿可可收拾利索后 , 就一左一右牵着手送去离家百米远的蓝天之家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上课 。
路上 , 她总能遇到前去送孩子的村邻 , 他们或者牵着孩子 , 或用电动车驮着 , 或用轮椅推着 。家长们熟络地打着招呼 , 但孩子们之间却鲜有互动 , 有的甚至目光呆滞 。
这些孩子 , 都是儿童福利院养育的孤弃儿童 , 大多数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智力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 。但是 , 关于自己的身世 , 孩子们大多都不知道 , 一方面受限于他们的智力 , 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在身边 。
安秀梅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涵涵时 , 内心受到的冲击——
“脸色煞白 , 瞪着眼直直的 , 浑身都不动 , 一抱过来就哭 。”安秀梅当时就发起愁来 , “身体这么弱 , 万一养不好怎么办?咱可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
但是 , 羸弱的小生命 , 总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
此时的安秀梅已经生育过两个孩子 , 大女儿正读初中 , 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 , 母性的本能催生了她对涵涵的护犊之情 , “孩子太小了 , 不能没有个妈妈 。”她想不明白 , 怀胎十月才生下来的小生命 , 怎么被他的父母说抛弃就抛弃了呢?
申请认领孤儿寄养 , 安秀梅并非一时冲动 。
从2001年开始 ,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就在张应开展家庭寄养工作 。所谓“家庭寄养” , 就是由福利院支付一定的生活费 , 将孤残儿童送入普通家庭 , 由普通家庭担负起养育的责任 , 同时 , 儿童福利院进行管理和监督 , 双方共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
彼时 , 安秀梅还在当地的鞋厂上班 , 她的大伯嫂家作为第一批寄养家庭 , 代为养育了一名唇腭裂女孩 。“那个孩子太可爱了 , 家里人都很喜欢她 。”安秀梅隔三差五就去大伯嫂家看孩子 , 逗孩子玩 。
后来 , 生了二女儿 , 安秀梅就辞工回了家 。眼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家庭申请成为寄养家庭 , 安秀梅也递交了申请 , “当时孩子都大了 , 我还身强力壮的 , 也有带孩子的经验 , 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 , 咱也献个爱心 , 权当生了个三胎 。”
就这样 , 涵涵走进了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
新闻周刊丨泪奔!相爱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请看111名孤儿与75户寄养家庭的感人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安秀梅给涵涵喂饭 。
打补丁的工作
4岁半 , 涵涵终于不仅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 , 还会叫“姐姐”;5岁的时候 , 走路终于不再磕磕绊绊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