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 干货 一文掌握5种常见胃良性占位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 二 )


■鉴别诊断5-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根据其部位可分为淋巴结内淋巴瘤和淋巴结外淋巴瘤。临床上,胃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淋巴瘤和继发性淋巴瘤。胃淋巴瘤主要沿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浸润,黏膜表面常不被破坏。从黏膜层开始,浸润到黏膜下层和肌层,后期也可深入累及整个胃壁,常伴有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由于反应性增生,可出现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肿大。胃淋巴瘤可分为浸润型、溃疡型、息肉型和结节型。
胃淋巴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
多见于胃窦和胃体;
胃壁不规则增厚,肿块样,增强扫描一致,中度强化。坏死性法氏囊罕见,黏膜损伤罕见
其他部位可见淋巴结肿大。胃的蠕动和收缩仍然存在。

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 干货 一文掌握5种常见胃良性占位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


文章图片

图10:患者为62岁男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B细胞型。胃窦小弯侧胃壁明显弥漫性增厚,较厚部分约2.5 cm,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动脉期胃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轻度至中度均匀性。

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 干货 一文掌握5种常见胃良性占位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


文章图片

图11:门静脉期病变仍有轻度和中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明显。周围可见散在增大的淋巴结,较大的约2cm;直径;胃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邻近器官无明确浸润。
个案分析
上述病例患者均为全麻下“腹腔镜胃镜辅助切除胃窦小弯瘤”,最终经病理证实为胃血管球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胃血管球瘤的相关知识。
胃血管球瘤
胃血管球瘤被认为起源于动静脉吻合壁上异常的平滑肌细胞。它是一种良性肿瘤,具有由血管球细胞组成的器官样结构,很少发生恶性转化,属于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表明,血管球细胞起源于平滑肌细胞。主要发生于四肢软组织,尤其是指下和指腹,原发于胃的血管球瘤少见。
胃血管球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肾小球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甚至包括盲肠,这是消化道胃窦最常见的部位。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平均年龄> 50岁。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因上消化道不适接受治疗。最常见的临床主诉包括上腹部不适和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上消化道出血。如果肿瘤较大,黏膜溃疡出血导致慢性贫血,导致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
胃血管球瘤的▎组织病理学
根据球形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粘液背景的组成,可分为五个亚型:
1.经典型血管球瘤最常见,约占3/4。主要生长在毛细血管周围,细胞呈大球状,呈巢状排列。
2.血管瘤型:血管由较大的静脉组成。像海绵状血管瘤一样,肿瘤细胞在血管壁上成团聚集;
3.血管肌瘤型;
4.粘液样型;
5.嗜酸性粒细胞型。
胃血管球瘤的影像学表现
位置:胃窦;
大小、形态、质地:均较小,多为直径小于3厘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软组织块状,结构坚实,均为实性结构,无囊性改变;
肿块位于胃黏膜下,实质密度均匀。平扫约30-40HU,未见坏死、囊性变,病灶表面可见溃疡,病灶内可见小钙化。
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有明显强化,动脉期肿块周围可见结节状强化或均匀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门静脉、下腔静脉甚至降主动脉相似。
经典型胃血管球瘤的增强方式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相似。动脉期局部或外周可见絮状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均匀强化。增强峰值通常出现在门静脉期,CT值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延迟期继续增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