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类似的影片 《釜山行》韩国电影、类型片、以及杂谈( 二 )


很多著名影评人和大学老师对“读片”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网上也有很多同行的电影解说。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读片方式,都不能绕过“拉环”。的确,拉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最枯燥、最复杂,同时也是一种效果最显著、对电影阅读帮助最大、最扎实的电影分析训练方法。关于拉标签的步骤众说纷纭,网上流传的周传基教授版本更受欢迎。不过拉环的方式有很多,专业拉环要细化到每一个镜头。对于普通粉丝来说,这种过于专业的拉环方式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粉丝想通过拉片来锻炼自己的影片分析能力,我的建议是:你不需要做精细的拉片工作,只需要在拉片的时候把影片剪成几个场景即可。一次直接拉一个场景或者一组镜头,就可以把整部片子读到一定深度。
所以这里不强调拉环的过程。我要强调的是拉环前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很多事项,总结就是对影片背景的了解。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必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可以长也可以短。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了解创意人员及其主要作品。这个很好理解。电影是群体创作的作品。在欣赏每一部文艺作品时,都要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保持一定程度的熟悉,从而了解他们的个人风格、喜好等等。这些初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影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电影的主要类型、制作规模和宣传形式。需要具体说明的是,这不仅仅是对于有市场要求的“类型片”,对于大多数电影来说也是如此——这涉及到一个电影观念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所谓的“商业片”和“文艺片”其实都是不成立的,单方面将这两个术语应用于所有电影,会缩小观众自身的观看视野。即使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的电影,也要有它的经济诉求;另一方面,一部电影也可以在瞄准市场的同时进行独特的艺术探索。制作规模和公告形式可以一窥这部电影的主要受众和拍摄方式,而对“类型片”的研究则更为复杂,需要类型片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一般类型片的分类和各类型片的特点有更为成熟的认识。所以积累专业知识会为电影分析提供非常强大的帮助;
了解电影原产地的文化、历史、当下等人文知识,认识电影制作期间的国际电影潮流和国际形势。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最容易被粉丝和朋友忽略。“存在即合理”不是废话。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都有其原因。“这样的电影是制作出来的”和“这样的电影是某个群体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制作出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后者包含的信息比前者多,也是我们在拉环前的准备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的问题。
《釜山行》的筹备相对于很多电影史经典来说并不复杂:从主要创作群体来看,其导演桑浩妍是第一个执导真人电影的,之前也执导过几部有特色的动画作品。整体风格阴郁,善于描写恐怖的气氛。他不受暴力和血腥场面的限制。他善于挖掘人的负面情绪,探索人类的生存价值;影片中没有多少知名演员。两位主演,刘孔和郑有美,在《熔炉》之后第二次合作。孔侑擅长创造复杂的图像,具有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收敛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运动;郑有美有各种各样的戏剧,从纯洁的女孩到感情受挫的年轻女性。她是一位与著名导演洪尚秀合作了很长时间的女演员,演技纯朴,灵性独特。从影片的主要创作来看,前后主要阵容都没有那么强大,很难了解到更多关于影片的信息。
相比于对主创人员的了解,《釜山行》的影片类型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部分。影片讲述的是关于“丧尸食人”的灾难恐怖故事。可以看出,影片是典型的灾难+恐怖的复合类型片,这两大类影片在韩国电影之中都并不鲜见,其中也包括我很喜欢的《汉江怪物》,以及今年大热的《哭声》和《隧道》。但是以“丧尸”这一纯属于西方文化之中的恐怖形象为题材的影片,还属于韩国电影史上的首次尝试。基本上,韩国电影在拍摄含有灾难类型的影片时,总会有一些叙事方面的套路,诸如对韩国的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抨击、在灾难之中展现“人”的光辉或阴暗面,也带有韩国电影一贯的情感丰富、类型多元的特点;同时,韩国影人们在拍摄这一类型的影片时,也会出现一些韩国电影常见的缺陷,如过度煽情、节奏拖沓、套路太过统一而造成多部影片千篇一律的观感、更多关注影片内涵和人物情感而忽略叙事逻辑等。总体而言,无论是灾难片还是恐怖片,韩国电影有其特别的发展思路,但仍需要走出一些新的路向。而在《釜山行》中,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丧尸题材之中融入韩国自身的电影特色,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关注的看点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