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三 )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1985年版的《明天会更好》收录了蔡琴、朱莉、潘越云、齐豫、费玉清、江蕙和吴奇贤等60多位歌手
深入“文化脊髓”,真正跨越两岸三地
成为海峡两岸三地的市场,一直是很多公司的目标。特别是在香港乐坛的巅峰时期,香港唱片公司甚至牺牲了本地艺人表达普通话的技巧,采用粤语歌曲重填普通话词的方法来拓展mainland China和台湾的市场。其实很多歌手都成功了,包括90年代有商业奇迹的香港“四大天王”,至今屹立不倒的陈奕迅。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台湾四大天王
但两岸三地的扩张,更大程度上还是以商业为基础。然而,罗大佑不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罗大佑确实融合了当地的方言和音乐,以文化和音乐同步的方式让自己的音乐跨越两岸三地。
关于台湾的歌曲不用多说,比如《鹿港镇》、《亚洲孤儿》、《亲近的人》,也记录了台湾各个时代的各种状况。1991年香港成立“音乐工厂”后,罗大佑并不像大多数音乐家下海那样急于寻找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歌手,尽管他确实签了娃娃和后来走红的王菲去美国接受秘密训练。但罗大佑更感兴趣的仍然是文化的影响和呈现。
例如,在“音乐工厂”成立后的首张专辑《皇后大道东》中,罗大佑用音乐呈现了香港回归初期的市场图景。这甚至是当时香港的主流乐坛,他也没有做到。除了少数像“大明派”这样的音乐家,涉及到这个与香港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外,相反,罗大佑是一个外国人。从这个主题来看,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皇后大道东封面
除了签约因“大明学堂”而单飞的黄耀明,邀请梅艳芳演唱《像老朋友一样》,罗大佑本人还用粤语演唱了《皇后大道东》的一半。但更重要的是,罗大佑在音乐上对香港文化的诠释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新诗人林xi。虽然当时林xi已经成名,但罗大佑给了林xi更大的创作舞台,连林xi都没有机会写出《皇后大道东》这样的作品。
同年,罗大佑以这种方式回到台湾,并以一张台湾专辑《故乡》试图用音乐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解读台湾的历史和今天。专辑中由罗大佑和林强演唱的《不要惊讶》和《皇后大道东》一样,可能因为台湾人的原因没有流传那么广,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过,但却是另一个台湾版的《鹿港镇》,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具有历史记录的功能。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如果我是罗大佑》演唱会视频独家直播
同时用普通话、粤语、台语进行解读,用三种语言刺当地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个华语乐坛,我们可以数一数。这大概就是罗大佑被称为华语乐坛“教父”的原因。事实上,他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三个地方教了我们很多音乐。
版权声明:本文为独家娱乐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当我死去时 罗大佑凭什么被称为整个华语乐坛的“教父”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