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平时生活中 , 若孩子出现了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急躁、失眠盗汗、口渴喜冷、小便黄赤甚至大便秘结等症状时 , 我们常说是孩子上火了 , 是“内火”重 , 清清火就会好 。那么“内火”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所谓“内火” , 实际上是对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或某些疾病所呈现出的“火热”现象的一种民间通俗叫法 。
上火有实火、虚火之分
内火有“虚火”与“实火”之分 , 阳盛者属实火 , 阴虚者属虚火 。由于内火引起的脏腑病变不同 , 故表现出的症状也各异 。火为阳邪 , 若烦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结尿赤、苔黄脉数为肝火盛;若口舌生疮、心中烦热 , 则为心火上炎;若牙龈肿痛、口臭喜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 则属胃火盛;若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咯吐黄痰 , 则是肺火重的表现 。
内火过盛 , 持续时间过久 , 表现出阴液亏虚时则是虚火 。一般表现为心中烦热、失眠盗汗、午后低热、咽干口燥、目赤干涩、大便燥结等 。一般而言小儿以心火、肺火和胃火实火重者居多 , 虚火较少;由于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 , 生理上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 , 加之火邪其性炎上 , 易于耗津伤液 , 所以 , 上火不但会影响情绪、睡眠 , 导致食欲减少 , 严重时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 所以父母必须加以重视 。
孩子容易上火主要是父母护理失宜引起
喂养不当在婴幼儿时期 , 吃母乳者 , 若母亲因吃火锅等辛辣刺激食品过多致火重 , 可引起婴儿火重;若没有母乳 , 改用牛奶喂养 , 因牛奶较温热 , 婴儿也容易上火 , 表现为烦躁、大便干燥、容易生疮等 。较大的孩子若吃蔬菜过少 , 食物纤维摄入不足 , 会导致大便干结 。常给孩子吃辛辣、香燥之物 , 或吃羊肉等温燥性食物 , 甚至给孩子饮酒 , 都易引起孩子上火 。
饮水不足俗语说水能克(灭)火 , 若小儿饮水不足 , 则易导致上火 。过度保暖小儿初生 , 肌肤娇嫩 , 衣着要宽松柔软舒适 , 不能穿得过多 。宋代儿科大家钱乙早就提出“若要小儿安 , 须得三分饥与寒”的主张 。然而在平时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怕小儿受寒而穿衣过多 , 或包裹太紧 , 甚至到了春末 , 天气已相当温暖 , 还见一些孩子戴着帽子 , 包裹得严严实实 。其结果不但孩子容易上火 , 还会因出汗过多而引起感冒 。
情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 。”孩子由于教养不当 , 或受惊吓、打骂 , 或因睡眠不足 , 致使孩子心情烦躁 , 可致情志化火 。
环境影响若气候炎热 , 或周围环境与居室嘈杂闷热 , 空气不流通 , 外因引动内因 , 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火 。
预防孩子上火的食疗原则
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是引发孩子上火的主要原因 , 所以重视食疗 , 调整饮食种类 , 科学喂养 , 就能避免或大大减少孩子上火 。
及时补水一年四季都应重视给孩子补充饮水 , 特别是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或患有感冒、热性疾病、小便黄赤时 , 及时补水就更为重要 。补水以少量多次较好 , 以白开水、矿泉水、菊花茶、绿豆汤为最佳 , 不宜给孩子喝较多的甜味饮料 。若是喝牛奶的孩子 , 火重大便干时 , 可给孩子喝竹叶麦冬水(大麦冬3克、竹叶6~10克 , 加水适量煎10分钟) , 也可兑入牛奶一起喝 。
饮食清淡孩子的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 , 适当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 , 保持大便通畅 , 对预防孩子上火很重要 , 患有感冒和热性疾病时更要注意 。不宜过食肉类、油腻、煎炸、辛辣、香燥之品 , 特别是含丁香、花椒、肉桂等热性香料较多的食品 , 如卤肉等 , 以免助火生痰 。研究表明 , 凡患疮痈疖疔之类火重疾病的孩子 , 大多与过食肥甘有关 。正如《黄帝内经》说的 , “肥者令人内热 , 甘者令人中满”“高粱之变 , 足生大疔” 。俗话说“肉生火 , 油生痰 , 青菜豆腐保平安”正是这个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