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祚 大尝祭与古事记:日本天皇制度的神秘与神话( 二 )


最著名的学者是江户时代的大儒居,它受现代神道教的影响,主张皇帝的神圣,并自学和注释《古代事件书》。他极力诠释《古事志》的成就,极大地刺激了江户中期以后的知识分子。宣昌以后的各派国学学者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使人们对《古事书》的赞誉第一次超过了《日本书》,为以后的“敬君抗夷”思想提供了基础。
时至今日,在日本全国各大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古事记》解说书,插图、漫画等形式,应有尽有。相信很多日本人也不知道《古事记》的“光复”背后,其实有着如此曲折的发展史。
实践的工具和登基的仪式
平成天皇于2016 年7月28日宣布让位给皇太子德仁,新天皇德仁在2019 年5月举行了即位典礼。自8 世纪的平安时代初期开始,这个仪式被称为“践祚之仪”“即位之礼”,但由于两者是先后接连执行,因此也合称为“即位礼”。这是古代日本参考唐朝皇帝的即位仪式和道教信仰,并配合日本美学综合而成的做法。
在古代,“坚つ”被写成“田しろしめす”或“田つろしめす”,意为“顾名思义”,“践”意为继承,“才”意为皇帝的位置,意为继承皇位。
前面提到,天皇的即位礼分成践祚之仪和即位之礼。即位之礼是现任天皇向天下宣布将皇位传给继承人的仪式。与此同时,朝廷会派出敕使到伊势神宫和特定的几个前任天皇的皇陵,告知皇祖皇宗。即使前任天皇已经死去,也会按照习俗把他当成活人来进行传位仪式,将三种神器里的剑、勾玉移交给新天皇后,前任天皇才能入葬。换言之,前任天皇去世不代表他已经完成使命,也不能立即入土为安。他必须将皇位传给皇太子,然后再进入葬礼阶段。
在新皇帝登基的当天,皇室和官员会前往京都故宫的正殿参加新皇帝的实践。负责指挥和主持的使者会当着百姓和新皇帝的面宣读“即位”,官员们向新皇帝拜布图大典,然后喊“万岁”。新皇帝宣读了邓吉的命令后,仪式就完成了。
不过明治维新后,《帝国宪法》以及战后的新宪法规定“天皇终身制”,新天皇必须在前任天皇死后立刻“践祚”,继任天皇,以防出现“空位”的情况。因此,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的即位之礼都在践祚后进行。换言之,践祚比即位之礼更具重要性。例如,大正天皇在1912 年7月继任,但他的“即位之礼”因故推迟到两年半后的1915 年才正式举行。
2019年,平成皇帝破例,临死前让位,让情况更加特殊。官员们安排前皇帝在4月30日下台,新皇帝在5月1日举行仪式和登基仪式。
极秘大尝祭,严禁外人笔录和外传
它与只练的仪式,以及登基的仪式密切相关,是登基后同年11月举行的“大味节”。原来,每年11月皇帝都会在皇宫举行“新口味节”,这是皇帝各种祭祀的重要宗教活动。但如果当年有新皇帝登基,新年节将改为大年节,规模和战役将比2000年的新年节大得多。由于大味节只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年的11月举行,所以在皇家仪式上统称为“建佐大味节”。
不过,如果当年新天皇的父母、祖父母逝世,而时间是在夏末秋初或11月之前,大尝祭便会等到他们的葬礼和丧期过后,在第二年的11月进行。
大味祭的本体新味祭是皇帝每年用新收获的谷物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因此,新味的本义是“新谷”,最初读作Nihi-no-ae,后来汉字读音Shin-joh被广泛使用。大品节原本是大新品节。与新品节一样,大品节最初发音为O-Nihi-no-ahe或o-ni-e。后来,汉字发音Dai-joh被广泛使用。
大尝祭是延续数日的重大祭典,之后还有宴请诸神的大尝节会。例行新尝祭时也会进行“镇魂祭”等活动,各项工作都需要将近一年的准备时间,开支极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