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组织 拔尖人才实验班访问纪实:中国首家民间海外救援组织( 二 )


国外深厚的民众基础是NGO多年发展的结果。中国自08年汶川地震后才大批量出现NGO,纵使快速发展,至今也是相差甚远。民众基础这件事我认为急不来,认同感是很难建立并维持的。不骄不躁、稳中求进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A3号

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困境,学生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国内NGO的最大问题是国民性未能成形,以下是我们分析的原因:
01
起步较晚,宣传不足
2008年汶川地震被认为是中国非政府组织成立的第一年,是第一次实现国家援助的大地震。有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提供社会救助,从而为国内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翻开了新的篇章。
而国外的民间组织公益援助历史渊源相对更久。宗教中的互助理念已经深入西方国民内心,随之产生了各种修道院等公益类型体。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但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影响力上看,与西方都相差甚远。
02
缺乏合理规章引导
2008年以来,国内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司法保护在当时并未跟进。国家对民间组织严格的审批制度限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直至2014年北京才出台禁止个人募捐的条例,在此期间,民众对社会上慈善募捐的乱象已多有耳闻,参与积极性被再次打击,这无疑是法律系统的疏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差异。要想走出国门,得到其他国家的许可和认可,非政府组织必须是非政府组织,强调其人性和非政府性,才能赢得国际认可。制度构建不清晰,大政府小社会必然在NGO的道路上挣扎。
03
类型僵化,国家观念没有更新
我们对于“中国对外NGO”这个名词的理解只停留在“民间公益组织”。
直到凯利主席讲解了NGO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们才意识到NGO是能够与政府、企业并驾齐驱的第三辆马车,是真正展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方式。

在凯利主席的叙述过程中,他强调了援助的角度。
01 ·注意被帮助方的想法
帮助的产生应该基于同情而不是怜悯。在实施援助时,我们应该从对方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一味的被自己感动是没有用的,也是傲慢的。
02 · 注意民族、国家角度
外援的初衷应该是人文主义,国家形象的树立应该是副产品。
舍本逐末地宣传大国形象,是不明智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非政府组织目前在国际影响力上处于劣势,不求名不做实事是不可取的。
权衡决策是每位NGO人员必备的能力,比起对外NGO,国内NGO更需要注意这点。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线工作者,王柯主席对国际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中国官方国际救援的成果和不足、民间国际救援的欠缺等。
最后导演特别指出,现在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才。

他希望这次访问能激励我们,鼓励我们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工作,回国推动国际救援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而在走访后的交流中,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自己的确有很多感触,更加坚定了成为国际组织人才的决心。
这次访问让同学们了解了NGO这个新领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成为国际组织人才,投身国内NGO事业,为国际社会和祖国做出贡献的决心。

撰稿:韩心如、孙、、李伟
排版:杨沁、韩欣儒
北京语言大学国家和地区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
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国际和
Regional Studie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Tel:010-82303354
电子邮件:blcueditor@163.com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