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的历史意义及几个问题的研究( 三 )


刘备的失败也有三:第一,不懂得战略用兵,即发兵失误。刘备东征吴是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大战,本应把自己的精锐逼入这场大战。但是,从东征军的构成来看,刘备使用的几乎都是前朝刘章麾下的蜀钟君,绝非蜀汉军中的精锐。这充分暴露了刘备不重视吴军、“骄兵必败”的致命弱点。第二,刘备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擅长就要用人。黄权是参加这场战争的前刘章手下最著名、最有才华的士兵之一。黄权主动请缨,前往江南攻打吴军,然而刘备不仅被禁,还把他从大战的漩涡中撇了出来,以至于他率兵在江北夷陵路驻防,以御魏氏。三是攻守战略目标颠倒,打错了阵营。刘备把主力部队驻扎在驿路以西的猇亭山林里。就这样,它似乎承担起了“危险”;其实只是在防守,不是进攻;完全失去了战略战术进攻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此外,营地在小亭山林中以树、草、蔓搭建,为吴军进行火力攻击创造了人工条件。蜀军之死,可谓“生之无愧”。因此,夷陵之战的实践再次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武器如此重要;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战争结果的往往是“人”,而不是武器或军队的数量。从历史警示来看,这场战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关于主战场小亭的“江南”和“江北”
在夷陵之战的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夷陵之战是“以弱胜强”,夷陵之战的主战场究竟是在长江以南还是长江以北。关于前者,笔者写过《夷陵之战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战例》一文,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故不赘述。在这里,笔者重点探讨夷陵之战主战场猇亭的“江南”和“江北”论。
历史上夷陵之战的主战场,如猇亭、马鞍山,只有“江南”——即猇亭、马鞍山位于宜昌长江南岸,而没有“江北”。小婷的“江北”说最早见于清嘉庆的《大一统清朝》。智曰:“萧亭在宜都县北三十里北岸”,“张武二年陆逊灭萧亭第一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特别是夷陵战役的研究,夷陵战役主战场猇亭的“江北”论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编纂、新中国成立后修订的《辞源》中“小婷”的条目说:“地名小婷,位于长江北岸湖北宜都县。三国张章武二年,吴国江璐荀曾在此破刘备军。”又如的《夷陵之战序》中说:萧亭位于湖北宜都北部,长江北岸。马志杰《三国志》云:“蜀汉章武二年二月,刘备引诸将,从长江南岸的山上,直抵宜岛县猇亭。”。杨德兵《三国志战例新探》说:“二月,刘备引军入夷陵界,三月,入猇亭、易道”。
目前不仅有很多研究专著和文章,还有位于“长江北岸”古背的玉亭、马边山等夷陵战争主战场;此外,很多工具书在标注地名“晓亭”“马边山”时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例如《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中的“晓亭”说:“它在今天湖北省枝城的北长江东岸。三国张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引兵至此。”《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还有注释地名“晓亭”:“晓亭在湖北省枝城市古背。”通鉴:“三国张武二年,刘备引诸将攻吴,‘军在易亭’,后为吴破巽,即此”。辞海注《兀术夷陵之战》曰:“夷陵之战,亦谓晓亭之战。.....吴大将陆逊不能先坚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才在萧亭决战”。等等,等等。
古战场上的“江北”说,不仅对学术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地方旅游发展产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末,在猇亭区长江北岸虎牙山的山坡上开辟了一个名为“三国古战场”的旅游景点。现在,有人干脆把它写成并改名为“小婷古战场”。为了配合“小婷古战场”的宣传,虚构了一些张飞与“小婷”关系的民间故事。更有甚者,面对“重建宜昌府胡亚滩题记”碑文中明确记载的“清康熙五十三年”,胡亚滩“开于崖中”的、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在四川盐运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一条追船人路,硬称为“三国古栈道”,写在景点,广为渲染。当地学者黄道华在审视了石碑和事情的原委后,在《九十九洲》一书中愤慨地写道:有人“对中国具有特殊价值和稀有性的盐运文物视而不见,人为地将清代的运输工程视为栈道,这是荒谬的,真正的古董反而变成了假古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