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是什么 真正的名媛究竟该什么样

原创 北辰 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约4700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去拼包包、酒店、丝袜……最近,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上海名人团”的姑娘们为打造名人所做的努力,“名人”二字被高强度曝光。
大家听到这个词时,会感觉它散发着一丝古早味道,隐约透着华美精致的高贵气质,满含珠光宝气并且离我们有点遥远。
电影《小时代》海报
既然假名媛引发了热议,那么“名媛”究竟为何意?历史上又有哪些女性是真正的“名媛”呢?
什么是“名人”?
“名媛”这个词语的释义在各种官方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也正因如此,这个产生于不同社会与时代背景中的概念分外耐人寻味。
“元”最早出现在《诗经·尔雅》中,意为“美”。“展览像个人,状态也不错!”意思是“像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女。”。
而“名媛”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小说《两晋秘史》之《汉王以沈婢为后》一回:“主承宗庙,母临天下,后土执馈,皇后必择世德名媛。幽娴淑善,副四海之望。”这里的“名媛”之“名”可理解为“有名望的”,加上“媛”的含义,我们可以将古代的“名媛”通俗理解为“有名的美女”。
但是在清代,如果仅凭名气和颜值,是不足以成为“名媛”的。晚清女诗人沈善宝编着的《名媛诗话》一书中,出现了“名媛”词义的演变。沈善宝认为,名媛可以没有家世和背景的局限,但是一定要“有才有品”。清代此类女性也因之有“才媛”之美称。然而,在清朝,仅仅靠名气和价值成为“名人”是不够的。晚清女诗人沈善宝主编的《名士诗话》一书中有“名媛”含义的演变。沈善宝认为,名人可以不受家庭和背景的限制,但一定是“有了才有的”。清代这类女性也有“才女”的美称。
清代苏州归阁蔡园吴清辉《写韵楼唱草》
民国时期,“名媛”才正式大行其道。彼时西学东渐正成潮,平等观念盛行,许多女子得以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她们凭借优渥的家世,在学堂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先进观念,甚至可以出国留学。经此,这些女性有学识、有内涵,气质不凡的她们也成为了旁人争相交往的对象。所以,民国时期的“名媛”已不刻意强调外表,而重视身份、地位和才学。我们印象里的很多“标准名媛”形象也都来自于这一时期。
距离我们最近的20世纪末,“名媛”概念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再次有了新的内涵。如果说过去的名人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气质高雅,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那么后来的名人需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才能“出圈”。
作家程乃珊在其着作《上海lady》中描述了“名媛”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出身名门。即使你的家庭在走下坡路,你也应该有“家庭”气质的影响。
第二,才貌双全。“貌”或许不惊艳,但“才”必是重中之重。
第三,对社会、女界有贡献。这个条件是“名媛”内涵转变的一个显着标志,意味着“利他”人格的加入。第三,为社会和女性做贡献。这一条件是“名媛”内涵变化的显著标志,意味着“利他”人格的加入。
民国女性合影
这么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媛,门槛是相当高的。不过也不能说门槛高,毕竟就算进了这道门,还得有与之相配的品格才行啊!但名媛确实真实存在,可能大家都很好奇,拥有这些条件的女性,究竟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著名女士的聚会
如果说拼团的假名媛和古代真名媛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她们都喜欢聚会。只不过相比之下,后者的聚会颇有情调、内涵和趣味。
探春俱乐部
在唐代,每至“立春”与“雨水”两节气之间,宦官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们便相伴踏春,带着珍馐酒馔同车马而行。赏花散步、沐浴春阳,女子们在草长莺飞的野外与风同伴、与友同乐,时不时“斗花”一番,比比看谁头上的花更鲜丽、更名贵。行至适处,她们便支起竹竿,用裙子搭成帐篷,在草地上摆起酒席,行品春令、猜春字谜,笑语连连,好不畅快,至薄暮时分方才尽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