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静 李世民不忍杀害10万俘虏 魏征:日后必为大患 结果多次应验( 三 )


第四,郑伟的话已经实现了很多次
仅仅九年后,贞观十三年,协率突厥贵族发动兵变。当时的协率作为唐朝的中郎将,在中原的突厥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贞观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协率接到可靠消息,李世民的爱子李治要出宫游玩,于是协率一队突厥人潜伏在城门,决定刺杀李治,然后夺取城门。没想到,就在那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李治突然改变了行程,没有离开宫门,又等不到协率,只好催兵,最终没能逃脱。

窦静 李世民不忍杀害10万俘虏 魏征:日后必为大患 结果多次应验


文章图片

叛乱导致李世民几乎失去了他心爱的儿子,这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突厥人准备颠覆唐朝,重建突厥帝国。在唐朝的压力下,它慢慢地消亡了。此时,李世民突然意识到这群土耳其人可能并不开明仁义,于是叹了口气:
我不需要魏,太乱了!
之后,李世民命令一些突厥臣民返回塞北,不许他们在唐朝居住。但当时北方的薛延陀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很多突厥人害怕薛延陀,不愿意北移,所以大量突厥人留在了岩云地区。
在唐高宗时期,土耳其人发动了多次叛乱。公元679年,东突厥首领之一的阿什德温甫造反,想要重建东突厥帝国。来自北方24个州的突厥人响应他们,聚集了10多万人,最终被唐朝大将裴行健击败。

窦静 李世民不忍杀害10万俘虏 魏征:日后必为大患 结果多次应验


文章图片

两年后,突厥人阿什那古都鲁再次率领五千多人起义军,沿途召集了大量突厥残部,后来被唐朝名将薛击败。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突厥人发动了十多次叛乱,给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先头部队是唐朝安置在河北的突厥骑兵的后代。一百多年后,这些突厥后裔再次成为唐朝的排头兵。

窦静 李世民不忍杀害10万俘虏 魏征:日后必为大患 结果多次应验


文章图片

这个结局似乎告诉我们,魏徵是对的。然而,文彦博错了吗?其实文彦博没什么问题。错的是唐朝对突厥人的态度,因为文彦博的“赐生授礼”思想根本没有落实。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贞观四年附突厥,置丰州都督府,不领郡,只领范家。
事实上,从突厥迁到内地的人,都以丰州为例。当时这些人只是农民,不是真正的大唐国民。所谓的“畈户”,每年的税费和普通人不一样,要承担更多的劳动。
唐·姚辉还记载,武则天时期,陇右地区有大量突厥人沦为奴隶,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也就是说,在冷兵器时代,唐朝作为一个壮士,强行将10万俘虏安置在不同的地区,但中原百姓短时间内无法接受,造成了突厥人的孤立。
因此,笔者认为并不是魏徵的预言是正确的,而是因为文彦博的建议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才导致后期突厥人屡次叛唐。
第五,写在最后
在历史的发展中,即使像唐朝一样强大,也需要不断探索一些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唐朝和东突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笔者认为,虽然东突在唐朝多次反叛,但根本原因并不是魏徵所说的“突厥时代是贼寇”,而是唐朝的管理政策。在长期的不平等和压迫中,他们逐渐与强大的东突厥斯坦帝国失之交臂,因此屡次反叛。
【窦静 李世民不忍杀害10万俘虏 魏征:日后必为大患 结果多次应验】在中国古代,我们总是以“宽容”和“自信”的态度接纳邻居。大多数邻居与我们和睦相处,许多少数民族和邻国被中国文化同化。东突厥与唐朝的矛盾归根结底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唐朝管理不善造成的,不能否认唐朝与周边国家或民族的关系。

推荐阅读